晴時多雲

專欄》名醫摔斷3顆門牙的血淚經歷 親揭運動傷害之必然性

2025/03/14 16:22

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。(資料照,羅東博愛醫院提供)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。(資料照,羅東博愛醫院提供)

文/ 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

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。在接近清明的時分,我開始思念我的牙齒們。因為一場足球比賽,被鏟倒了,加上反應速度變弱,一個老翁就摔了個狗吃屎。而且是門牙先著地,接著鼻骨也著地,於是霎那間滿口鮮血,滿臉塵土。雖然沒有昏倒,人也清楚,但顯然的牙齒已經和我永遠說再見。於是,再接著九年多前的髖關節骨折之後,一個運動醫學名醫,又再度以身相許,於運動場上折翼。這也印證了一件事情,運動傷害是一定會發生的,這是運動傷害之必然,非偶然。

我們常常說"意外"傷害,在車禍、工作場所、旅行途中等等,或許是意外,但是在運動過程中,就可能不是一句意外可以代表。運動追求的是"更快、更遠、更高、勝利",這代表需要身體物理上和精神上更大的付出,在團體運動,有更複雜的互動關係。因此,傷害變成是不可避免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既使有規則的規範,但是傷害就不是一種意外,而是一種意料之內的事情,也就是"意內"。雖然,人們總是希望可以盡量避免傷害,但也只是降低受傷的比率。絕無可能做到不傷害。只要是從事運動的人們都必須有這樣的概念。否則,就會產生許多形形色色的糾紛。甚至於不必要的訴訟。

我們觀察各種各樣的運動型態,就會發現有許多的傷害。小至擦挫傷,中至軟組織傷害,甚至於到骨折,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。在客觀上,運動機構可以透過硬體的改善、規則的規範、人員的訓練,來改善傷害發生的機率。主觀上,運動員個體仍需承受相當的責任。比如,個人身體素質之鍛鍊、臨場狀況之掌握、運動防護之個人掌握等等,這些都是十分重要,且必須把握的。任何傷害的發生都一定是一種悲劇,所以必須竭盡可能的預防。

但運動傷害可能自己要付更多的責任,一旦要運動,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護,乃至於自我的體認均具決定需的要素。比如一個低強度運動者,參加了一個高強度運動的比賽,可以預期一定是有較高受傷的機會。而運動員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通常最好的選擇是:別在沒有良好的準備,以及足夠能力承擔這種運動強度下參加比賽。固然運動比賽機構可以規範參賽的資格,但這樣的規範通常是很寬鬆的而且不具有強制力。所以重點依然在運動員的自我體認。

而在運動場上屢見不鮮的運動猝死症,通常是因為心因性的原因所致。雖然有許多難以預防,但是個別運動員仍需要注意危險因子。比如極端氣候,如低溫、高溫等。或者是有家族史、疾病史等。任何一個猝死症都是一個很不幸的事件。運動應該是一件歡樂的事情,如果變成悲劇,相信沒有任何人希望這樣的事發生。

運動名醫又受傷了,變成"無齒"之徒,說來也是自找的。就是典型的低強度運動員打高強度比賽。因此,就會承受傷害事件的發生。可是這樣的傷害絕對不是意外,而是意料之內,也就是自找的。沒什麼好埋怨。下次小心點吧!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推薦新聞
網友回應
載入中
OSZAR »